2006年6月2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四版:焦点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法律视野下的京杭大运河保护
本版策划 王树范 撰稿 徐晓 摄影 王志浩

  从荡气回肠的燕山脚下,到淡妆浓抹的西子湖畔,全长1700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流经京、津、冀、鲁、苏、浙两市四省、18个城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的运河。悠悠古运河,流淌千余年,直到今天仍发挥着水运功能,成为一段“活着”的历史。
  最近,由全国政协组织的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在杭落幕,并发布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杭州宣言》。专家们认为,京杭大运河的人文和历史价值早已达到申遗标准,但它的保护标准却和申遗要求相去甚远。专家疾呼:尽快出台全国性大运河保护条例。于是,一个急迫的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怎样用法律来呵护悠悠古运河。

  现状

  污染——运河不能承受之重
  在以水资源富足著称的江苏、浙江两省境内,大运河到目前还是许多城市的饮用水源地和地下水补给源。然而,近年来,随着苏、浙两省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农业取水量和污水排放量的增加,这条黄金水道成了沿岸的天然排污池,大运河水污染问题日渐突出。
       杭州运河集团规划技术处负责人韩幼叔告诉记者,由于以前杭州的排污系统没有建立,生活、生产污水直接往运河水系里排放,使运河成了有“死水”之称的劣五类,运河杭州段水体发黑发臭,鱼虾绝迹。经过10多年的整治和建设,杭州的排污系统逐步建成,而且还出台并实施了相关治污的法律,现在运河已经能够做到节污;同时,又通过西湖和钱塘江给运河配水,运河的水质逐渐变清。他说:“现在,河里又慢慢开始有鱼了。”
 
  湮没——还有多少遗存即将消亡
  从大力开凿大运河的隋炀帝始,之后的历代帝王,尤其是乾隆多次下江南,一路留下了数不清的行宫、驿馆、码头、碑塔……现在这些东西都成了大运河历史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令人遗憾的是,至今我们都没有一个统一确凿的数字来表明,千年大运河到底给世人留下了多少文物遗存。
       “运河杭州段也有不少文物古迹,但是由于以往不够重视,盲目开发,不少已经毁于一旦。”说到文物的保护工作韩幼叔惋惜万分:“很多现在想恢复也不行了,只能尽我们所能,能保护的加强保护,能恢复的抓紧恢复,努力把运河杭州段打造成生态河、旅游河。”他介绍说,杭州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已经重修了“拱宸桥”。

  法律——千年古运河的急切吁盼
  没有了水,也就无所谓河;没有稳定足够的水,就无法正常地开展水运。失去了运输功能的大运河,其运河的本义也就会大打折扣。目前,大运河已不能全程通航,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公里,季节性通航里程1100公里。韩幼叔介绍说:“以杭州为例,由于其他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快速发展,加上河水不足,尽管大运河还依然发挥着部分交通运输功能,但其载运能力已大大下降,几乎成为运输方式的最后一种选择。”
  他说:“对于现阶段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各城市的想法可谓‘殊途同归’,这将给历经沧桑巨变的大运河带来又一次新的转机。”他建议,把运河保护和申遗参照国家对于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立法管理,同样重视地进行立法保护,明确各方面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切实把运河保护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专家

  保护难点:纵贯数省市如何抱成团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58位政协委员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提案。他们认为,大运河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一条“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和“民俗陈列室”,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绝好实物资料。如不及早启动保护工作,运河的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风光等将迅速消亡,这将是我们民族的巨大损失。
  我们的京杭大运河,却始终未能被界定在文物保护的领域内。除了历史的原因,还有什么原因导致了大运河目前的现状?专家们认为,一方面是没有引起重视,另一方面是缺乏一个全国统一的保护条例。
  目前,大运河作为航运水道,一直由各地水运部门或交通部门分段管理,也没有统一的管理条例。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教授认为,经费虽重要,但不是最大的问题。大运河的管理历来由各段水利部门分段管理,没有全线统筹,最大的问题是行政分割,各自为政,在客观上限制了文化遗产研究的深入开展,难以形成从管理到保护利用的整体性思路。所以当务之急是对大运河进行统一管理,全面掌握和统筹安排其文化景观资源。
  在资源利用上,人们只注重对这条“黄金水道”货运量的增长与否,很少去关心运河文化对环境生态、旅游景点、风土建筑等方面的影响,不注重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致使未将运输体系的利用和文化资源的保护齐举并重,没有树立长远战略眼光来推动“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
  在文物保护上,因为理念迟滞和条块切割,文物部门大多始终未能主动介入对大运河文物的监控,至今没有一份保护规划方案,而经费的捉襟见肘更使文物保护雪上加霜,只能徒叹运河文明的失落。被动等待的心态,使大运河的文化遗存定性若明若暗,导致文物保护工作的若存若亡。
  “这些弊端,问题出在没有统一的管理和理念!”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项文惠说:“大运河途经18座城市,哪些要保护,如何保护?哪些要整治,如何整治?内容多,情况复杂,必须要在调研的基础上,认定保护内容,做出统一规划。这是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当务之急。”他认为,现在关键问题是缺乏一部全国性的法律,不能协调各个地区和部门,有了“大运河保护条例”就有了法律标准,保护起来更加统一,申遗必定也将更加有利。

  前景

  让千年运河流向明天
  “一部长长的运河史,现实已无法将它还原,但运河不能没有记忆。”京杭运河杭州段指挥部总指挥陈述认为,对运河的整治与保护绝不是对运河杭州段历史的复制,需要对历史信息进行选择性读取。“运河沿岸业已消逝的古风古韵固然值得凭吊叹惋,但今天两岸的百姓生活何尝不是新版的运河风情图?”
  “保护和发展可以并存。”世界遗产研究专家也认为,运河从春秋战国时开始流淌,到隋炀帝时期,后来又到元代,经过了几次大的修整。保护并不是仅仅保护春秋战国时期的运河,或是隋炀帝时候的运河、元代的运河,需要保护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东西。这种保护,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保护。
  专家们指出,“申遗”不是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申遗这个契机,唤醒全民族全社会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让大运河千年文化得以流传明天。

  链接
  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它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京杭大运河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保护好京杭大运河,对于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已经改变,河道、沿河风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前又面临着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严重挑战。如果再不加强保护,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风光景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就会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真实性和完整性就会不复存在,这将是中华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对大运河进行抢救性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到了紧要关头。
  在此,我们呼吁:
  ——唤起公众对大运河重要地位和多重价值的社会认知度,进一步增强各级政府的保护意识,总结和宣传各地在保护与发掘运河深厚历史文化内涵方面的经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工作,延续运河文脉,传承运河文明。
  ——从国家战略高度,建立统一协调机构,制定大运河保护的法律法规,统筹保护与发展规划,调动各方力量,实施有效保护,科学合理利用,造福子孙后代。
  ——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重视并启动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以创新的思路,正确处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正确处理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切实把申遗的过程变成加强大运河保护与管理的过程。
  ——尽快成立由相关部委、有关专家、沿线城市参加并全力支持的研究机构,收集资料,摸清家底,以严肃的科学态度,开展调查研究和价值评估工作,向有关部门提出可行性建议。
  ——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大运河沿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大运河的整体风貌,确保沿线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古老的运河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